图、文/董车会
昨晚睡觉前,特斯拉的PR 小姐姐发来了「温馨提醒」,明天早晨我们发财报哦!
这直接加剧了我失眠的程度,到底该写些什麽好呢?发愁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在我Model S 的排气管里塞了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是再嘟囔Model 3,我就不看了。
我突然意识到Model S 没有排气管,更重要的是,我还没有Model S 啊,挣扎着醒来之後,财报到了。
不过梦里的警告依然有效,我们谈谈新东西。
Model 3 已成为美国同尺寸最畅销豪华车
这个结论我自己都有点吃惊。
之前媒体过於纠结Model 3 的产量了,这种错误的结果导向让我们忽视了很多,一方面特斯拉在最近几周的交付量开始大增,另一方面Model 3 的订单量也在持续增加。
财报显示,之前三周当中,Model 3 已经稳定保持在每周产出 2000 台以上,特斯拉的目标是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将产能提升至 5000 台每周,而终极目标是一万台。
同样没变的目标是达到 25% 的长期毛利率,这将成为特斯拉转亏为盈脱贫致富的关键,特斯拉表示将争取在今年的第三或者第四季度实现获利。
特斯拉表示自己手中依然手握45 万多个Model 3 的订单,而最近产品的频繁亮相让市场对於Model 3 的需求持续攀升,订单数量自然也正向提升。
由於特斯拉正在不断提升供应量,Model 3 已经成为美国中等尺寸豪华轿车的最受欢迎车型,注意这一结论也包括传统的燃油车辆,特斯拉骄傲地表示:消费者们已经清楚地证明,当电动车拥有与燃油车相近的价格,但拥有更好的科技含量、性能和用户体验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电动车。
视工厂如产品,不断进化升级
与其他品牌单纯地认为工厂只是产品生产的一个条件不同,特斯拉用「machine that builds the machine(制作机械的机械)」来把工厂和车辆放在了同样的标准上,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认可,更因为在底层上特斯拉认为,工厂升级具备优先性,而在生产方法和手段上的调整会直接表现在最终生产能力的提升上。
在今年2 月份,很多媒体都报导了特斯拉在德国开发出了一条关键产线,能够有效提升Model 3 的产能,在4 月产量连续破2000 之後,我一直认为是这条自动生产线起到的好作用。
结果今天的财报告诉我们:德国的元器件还没装呢。
这或许就是特斯拉对工厂升级之後Model 3 产能达到5000 台每周的信心,这种把产品迭代的思路带入工厂建设的思路,让工厂也具备了版本升级和生产方式进化的可能,而工厂作为生产过程中最底层也是最大的生产中心,最有可能带来生产品质、成本和效率优化。
如果有一天马斯克告诉大家,特斯拉的工厂可以变身为一个机器人并且可以飞到火星去,请不要惊讶。
自动化没错,错的是过快推行自动化
马斯克在Twitter 上说了很多名言,但後续怎麽理解就得靠东方智慧:悟。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马斯克说「高度自动化是个错误,我的错误让人力的作用被低估了」,正当我们摩拳擦掌翘首以盼等待官方解释时,马老板的兴趣又转到了其他地方。
但财报给出了终极解答。
特斯拉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自动化,因为自动化在生产效率、装配质量甚至安全性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以Model 3 为例,目前车身焊接、装配都实现了大幅自动化,在交付的车辆中,Model 3 质量极高,这些都可以归功於自动化生产。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有一些环节对人力的要求极高,如电池组与车身的结合环节,座椅和车轮安装环节等,通过自动化来完成这些环节,把人彻底解放出来,也提升了特斯拉生产的安全性。
特斯拉表示,之前的问题在於过快推进自动化,这导致在电池模块生产线、部分原料周转系统,以及总装的两个步骤出现了生产瓶颈,虽然当前特斯拉正在以一定的人工装配来克服瓶颈,但终极目标依然是以自动化解决一切。
回看本章小标题,觉得很有中国智慧。
Model 3 不是全部,特斯拉齐头并进
有一点时间,感觉特斯拉不那麽酷了。
这可能是媒体铺天盖地报导Model 3 产能问题的副作用,就像一个很有创意的画家,本来大家研究的是他的境界和技法,如今可好,天天报导某个地方的宣纸可能要买不到了。
这也从上个季度的财报中能看出来端倪,特斯拉自己都把一切工作的核心定义为Model 3 的生产,而其他方面的工作则提的较少。
本次的财报不是了。
第一季度的财报,用较大的篇幅讲述了特斯拉在工程和设计方面的突破,Model 3 的产品设计得到高度精简,总装只需不到50 个工序,这相对传统车辆简化了70% 。与Model S 有80 多种基本车型框架设计不同,全部配置的Model 3 共用一个标准车身,而更为集中化的处理器、控制器等让Model 3 的线缆长度和重量只是传统车辆的一半左右,这些都是Model 3 能在生产上不断提升的关键。
北京车展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为什麽Model 3 能在如此小的车体中实现如此长的续航,特斯拉在财报中骄傲地介绍了自身在电池技术上的领先,「Model 3 使用的电池是所有电动汽车中能量密度最高的——特斯拉通过显着降低每个电池组的钴含量,增加镍含量并保持优异的热稳定性来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的镍钴铝阴极化学品的钴含量已经低於其他电池生产商生产制造的下一代阴极(镍-锰-钴比例为8:1:1)。因此,包含电池在内,Model 3 车型的总重量与汽油车相当。」
除去老生常谈的服务体系和超级充电站的扩张,广大用户也在Autopilot 和地图组件的升级当中体会到了软件OTA 升级的价值,这次重大升级让这两项最高频使用的功能得以更加实用化,而长远看,这种底层服务的价值远比多产几辆车更为关键。
在本季度营收当中表现亮眼的是特斯拉的太阳能发电和储能业务,相对於上一季度,特斯拉的储能业务环比增长161%,大跨步的原因也在於之前我们报导过的特斯拉南澳大利亚项目,由此可见的是特斯拉的Powerpack 将在2018 年得到更大幅度的推广和使用。而太阳能项目也部署了76 MW 之多,虽然同比增长只有31%,但之前有消息说SolarRoof 即将入华,也让它成为特斯拉在2018 年饱受关注的产品之一。
正巧今天小米宣布要进行IPO,马老板的「杂货舖」也要开张了。
虽然我在烧钱,可是我有钱可烧
不谈钱的财报分析,可能是AI 写的,为了表明在机场瞎赶稿子的人确实是我,我们最後谈谈钱。
特斯拉第一季度总营收34.09 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6.96 亿美元有大幅增长。
同比来看,特斯拉各条业务线都处於理想的增长状态:
汽车相关业务总营收27.35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2.90亿美元;
汽车销售营收25.62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0.35亿美元;
太阳能和储能业务营收4.10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14亿美元。
特斯拉服务营收2.6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93亿美元。
不过,特斯拉还在亏损。
原因也很直接,一方面公司运营和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成本为基础,另一方面摇钱树Model 3 还没开花结果,至少目前毛利率依然为负。
其中,运营支出10.5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9.25亿美元;研发支出3.67亿美元,去年同期3.22亿美元。
得益於成本降低和外汇收益,Model S、X 的毛利率有所提升,如今特斯拉正满怀期待地希望这个态势能在Model 3 上尽快神灵附体。
到本季度结束,马老板手上仍有27 亿美元的现金,这足够特斯拉高枕无忧的烧上一段时间了。
如果你缺一个小目标,那你应该想一想Model 3 快来了,自己应该来做点什麽。
如果你缺一个大目标,那你应该想一想特斯拉快赚钱了,自己应该来做点什麽。